Friday, January 8, 2021

 《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記述楊秀瓊失準

由團結香港基金成立的香港地方志中心,於2020年12月出版《香港志》的首冊:《總述 大事記》,書中第198頁,兩項有關楊秀瓊的得獎記錄不準確。 

1933年10月楊秀瓊代表香港,參加在南京舉行的第五屆全國運動會,是得到五項冠軍包括4項個人冠軍1項接力冠軍《總述 大事記》錯寫她得三項冠軍。

1934年5月,楊秀瓊代表中華民國參加在馬尼拉舉行的第十屆遠東運動會是得到四項冠軍包括3項個人冠軍1項接力冠軍還奪得女子組全場總冠軍。《總述 大事記》錯寫得三面金牌。

https://hkstars2014.blogspot.com/


Saturday, December 19, 2020

2020年出版的《香港游泳史》之錯漏
郭彩明(右)與母親李仲瑜攝於1928年,母女同為游泳高手
(圖片來源:1929年1月上海的良友畫報)

  2020年12月,由台灣的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香港游泳史》,第25至26頁有關楊秀瓊的資料有失準之處,詳列於下:

一.指她於1930年,在女子50米和100米自由式獲冠軍。這描述不確。事實她當年共參加了四項重要賽事,各賽項都得到優異成績。包括:

1.9月21—23日,參加在廣州舉行的全廣東省第三屆水上運動 大會。得100米自由式和400米自由式冠軍、100米蛙式冠軍,總績分得全場女子冠軍。

2.回港後,參加9月28日舉行的南華體育會第七屆水運會。得50米、100米和400米自由泳、200米蛙式、100米背泳共五項冠軍。

3.10月10日參加全港華人公開游泳賽,得女子渡海泳(紅磡至北角)及100米背泳冠軍;200米蛙式和400米自由式亞軍、100米自由泳季軍,總分奪女子個人總冠軍。

4.10月14日,首次參加中外泳手一起出賽的全港公開渡海泳賽(尖沙咀至中環),以破紀錄成績得女子組冠軍。 

二.1933年,她代表香港參加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不是第四屆。

三.1934年,她代表中華民國到菲律賓參加第十屆遠東運動會,這屆不是首次有女子泳賽。四年前,即1930年在日本舉行的第九屆遠東運動會,才是首次有女子泳賽,當年香港首次派出兩名女泳手朱教新和陳玉輝,代表中華民國參加,最終各賽項由日本女泳手包辦冠、亞、季軍。這兩屆的女子泳賽皆為表演賽項,未列作錦標賽。

 四.楊秀瓊父親楊柱南是在1933至1935年出任南華體會游泳部主任。楊秀珍是楊秀瓊的姐姐,大她兩歲,不是妹。

 五.楊秀瓊第二任丈夫陳真廣是印尼華僑,不是泰國華僑。

   另外,全書都沒有提及: 首位在全港公開渡海泳賽奪得冠軍的首位華籍泳手,誠屬遺憾。這位是於1928年10月勝出的郭彩明小姐,屬南華體育會泳將。她當年奪冠意義重大,為華人社群帶來很大鼓舞,激勵了不少華人參與游泳運動,因這賽項是與外籍泳手公開較量的機會,中國長期積弱, 有民族意識的香港華人, 都希望在比賽中為國、為華人爭光。

郭彩明是體育界名人郭晏波的女兒, 當時年僅15歲。郭晏波時任南華體育會執事,也是該會創辦人之一, 他的太太李仲瑜亦是參加過渡海泳賽的泳壇高手。同年,即1928年11月,   郭彩明和母親一起到廣州, 參加全廣東省第十一屆運動大會, 郭彩明獲女子組游泳冠軍, 其母亦得到半英哩長途泳賽的第一名。

翌年,   即1929年, 郭彩明再度參加全港公開渡海泳賽, 衛冕失敗, 只得亞軍。其後她到廣州中山大學升學,  淡出泳壇。繼她之後, 有成績更彪炳的楊秀瓊崛起,   她在1930年的全港公開渡海泳賽, 以破紀錄成績奪冠, 當時還未足12歲。

有關楊秀瓊的生平事蹟請參閱《尋找美人魚楊秀瓊---香港一代女泳將抗日秘辛》https://hkstars2014.blogspot.com/



Sunday, November 8, 2020

1933,香港是全球首映電影《白金龍》的地方


首齣在各地華人社會創下高票房紀錄的粵語片《白金龍》,雖然在上海拍攝,但香港是此電影的首映之地,時為1933年9月27日。之前四日的廣告,註明影片已抵港。現時好些大陸網料都錯指《白金龍》最先在上海公映,又錯指香港在當年11月才公映。

有上海報章作證, 《白金龍》在上海被安排於當年中秋節,即1933年10月4日公映, 比香港遲了七天。廣告上註明南方影片公司(薛覺先創辦)出品, 天一影片公司(邵氏兄弟創辦)攝製。不是天一出品。之前一日廣告標示, 廣州也是在當年中秋節與上海同步公映。

由於電影非常賣座,香港的中央戲院公映七日後, 不斷有戲院重映,再重映。廣告稱: 薛覺先與唐雪卿合演對答,在本港方面乃破天方之創舉!

Wednesday, October 14, 2020

1960年粵語片《難兄難弟》來自環球小說叢的《難兄難弟》
BOOK友幫忙,近日終於看到環球圖書雜誌出版社旗下的環球小說叢,於1959年5月29日出版的楊天成作品:《難兄難弟》,內容正是1960年粵語片《難兄難弟》的劇情, 該片由光藝製片公司出品,秦劍導演,謝賢、胡楓主演。 電影與原著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兩位男主角的名字。謝賢的角色原叫朱魯,片中改名為吳聚財,胡楓的角色原叫甄昭,片中改名為周日清。

因此相信劉以鬯主編的《香港文學作家傳略》,指楊天成在《成報》發表連載小說《難兄難弟》後, 為環球出版社撰寫三毫子小說。這說法並不正確。楊天成何時在《成報》發表過《難兄難弟》?劉以鬯並無提供資料, 即使在《成報》發表過同樣叫《難兄難弟》的作品,也不可能是1960年粵語片《難兄難弟》的內容。原因--- 

 1.如果楊天成曾在《成報》發表過內容相同的《難兄難弟》,環球不可能拿競爭對手《成報》登過的小說來出書。 

 2.楊天成寫的中篇小說《難兄難弟》,發表於1959年5月29日出版的環球小說叢, 內容相同的電影版《難兄難弟》緊接在一年後的1960年8月11日公映。時間脗合當時電影界開拍暢銷流行小說的模式。

  3.《難兄難弟》公映時的廣告也註明是環球小說叢作家楊天成名著改編。

  4.劉以鬯是在1990年代編撰《香港文學作家傳略》,1996年出版,而楊天成早於1969年去世。劉以鬯跟楊天城這類作家不熟絡,他收錯風寫錯料不出奇。 

 5.香港電影資料館2006年出版《現代萬歲──光藝的都市風華》一書,闆述光藝製片公司在香港生產電影的歷史,   並訪問了該公司負責人, 指出1960年出品的粵語片《難兄難弟》是改編自環球小說叢的楊天成作品《難兄難弟》。 

中文大學圖書館2009年12月出版的《香港文學通訊》第77期, 沿用《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那個證據欠奉的說法, 還把內容進一步錯誤演譯。《香港文學通訊》指楊天成”在《成報》發表連載小說《難兄難弟》後,獲環球出版社聘用,撰寫「四毫子小說」"; 又指楊天成是其中一位以四毫子小說成名的小說作家。 事實楊天成在1950年代已成名,自1961年初開始, 三毫子小說才加價至四毫子,出現所謂"四毫子小說", 楊天成獲環球出版社聘用時,仍是三毫子小說的時代。 

 環球出版社是在1956年10月初推出每冊售三毫子的環球小說叢,不久,楊天成就參與這種小說的寫作。現時能見到環球小說叢最早的106期目錄,楊天成的作品在第21期出現。在《難兄難弟》發表前,楊天成已有11篇小說在環球小說叢發表。 

 要注意,《環球小說叢》並不是香港第一種三毫子小說, 羅斌也不是 "三毫子小說之父"。它之前,已有虹霓出版社於1955年2月初推出的《小說報》, 這才是三毫子小說之始。請看---https://paratext.hk/?p=2940

Wednesday, August 19, 2020

站在胡適身旁的是誰?一次錯誤的圖片說明,使這張老照片中的胡先驌一再被誤作陳獨秀。

由2003年出版的《胡適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以至現時網絡維基百科對陳獨秀的介紹,都在以訛傳訛。研究陳獨秀的北京學者唐寶林指出:這個錯誤可追溯至1999年,由大陸研究胡適的專家耿雲志所編的書:《胡適及其友人》(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耿雲志與唐寶林同供職於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唐寶林2004年考證時曾向耿雲志查詢,耿雲志承認照片的說明弄錯了。

但錯誤沒完沒了,2009年鳳凰衛視節目《文化大觀園》的陳獨秀專輯,仍繼續馮京作馬涼。 那麼胡先驌又是誰?經過中共幾十年形形色色的政治運動,像胡先驌這樣在民國時期有過輝煌成就的人,大多已被遺忘。

他不僅是中國現代植物學的奠基者,還是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和社會思想評論家。大陸思想界近年大談社會民主主義,胡先驌早於1948年,便參與組織一個類似英國工黨的社會黨,與朱光潛等十多名學者連署發表了題為《中國的出路》的社會黨政綱,對經濟提出費邊式的社會主義,主張國家控制資本的擴張,在政治上提倡自由主義、漸進式民主,政綱指出:「沒有政治的民主,經濟平等便失去了基礎。如果政治是在少數人獨裁之下,即便能有經濟的平等,也只是賜予的,統治者隨時可以收回這種賜予。」可惜這位曾被毛澤東稱為「中國生物學界老祖宗」的著名學者(中共黨史出版社的《陸定一傳》記載),最終沒逃得過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

 胡先驌1894年生於江西南昌一個官宦世家,自幼學習古詩文史,有深厚的國學基礎。父親中年早逝後,家道中落。他18歲考獲江西省首批留美學生資格,到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農學院修讀森林植物學,希望以農林實業發展中國經濟。他曾表示:「乞得種樹術,將以療國貧」。 胡先驌1916年畢業回國後,先後擔任江西省廬山森林局副局長、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後改名為中央大學)的農科教授,兼新創辦的生物學系主任。他與秉志、錢崇澍等在南京共同籌建中國第一個民間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的生物研究所,他擔任植物部主任,主要領導並參加華東和長江流域各省的植物採集和調查研究工作,並與鄒秉文等共同編著了中國第一本供大學生物系使用的中文書籍《高等植物學》。

 1923年,胡先驌再度赴美,以兩年時間,在哈佛大學完成《中國有花植物屬志》,這是學術界首次全面整理中國的植物分類,他以此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於1928年與秉志等,在北京創辦了靜生生物調查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的前身),其後出任該所的植物部主任,及兼任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生物學教授。

 1932至1940年,他擔任靜生生物調查所所長,並參與發起中國植物學會,為該學會的首任會長,推動了廬山森林植物園和雲南省農林植物研究所(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的創建和發展。 之後,他被聘為國立中正大學(南昌大學前身)首任校長。1944年,因處理該校學潮問題,跟國民政府官員意見相左,他為了維護學生,憤然辭去校長一職。

胡先驌1946年重任靜生生物調查所所長期間,與中央大學的鄭萬鈞教授發現了採集於四川萬縣的水杉新種,這是古代生物、地理、地質歷史等科學研究的珍貴資料,被視為植物學的重大發現,受到國際科學界關注。 中國學術界公認為文理通才的胡先驌,其貢獻不僅在於植物學領域,他還是一位關心社會的知識份子,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發出過許多不同的聲音。在1920年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他與吳宓、梅光迪等創辦人文學術刊物《學衡》,致力維護中國文化,發揚國學,被稱為《學衡》派,他們對胡適等推崇西方文化很不以為然。胡先驌身為《學衡》派的主將多次跟胡適展開論戰,成為文壇佳話。他與胡適原是在留美時期認識的好朋友,二人都經過西方自由思想的洗禮,雖然有爭論,但無損友誼。那張被誤認作陳獨秀的老照片,便是他和胡適1925年12月於上海一次聚會時的合影,胡適把照片題為:「兩個反對的朋友」,可見二人胸襟。現在看來,胡先驌當年反對提倡白話文,未免過於保守,但他不少論及中國文化的觀點都很有見地,值得後人深思,尤其他提倡「超越中西古今之爭」的新人文主義,更具有積極意義。

 胡先驌為人正直執著,率性而高傲,他不滿蔣介石的專制獨裁,對中共上台前聲稱的「民主協商」存有幻想,沒料到自己的留美背景和政治取向,根本無法令中共信任,1949年以後便不斷受到排擠。他主持的靜生生物調查所被中共接管後,只能出任三級研究員,在隨後的思想改造運動中還屢受批判。

1954年,胡先驌撰寫《植物分類學簡編》,針對蘇聯農科院院長李森科的「小麥變黑麥」遺傳學論點,作出嚴厲的學術批評,指李森科是靠政治勢力來支持其偽科學理論。在當時中共一面倒親蘇的形勢下,中國學界膽敢公開批評蘇聯重用的科學家,胡先驌可說是第一人。結果該書被停止發行,胡先驌遭到批判,但他鐵骨錚錚,堅決不認錯,不檢討。1955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諮詢機構)成立時,早於1948年便當上中央研究院院士的胡先驌,便沒有被選為學部委員。幸而中蘇關係在1956年開始惡化,胡先驌對李森科的批評不久便得到平反,加上中國科學院和植物所的領導較好地執行了保護科學家的政策,胡先驌在1957年沒有被打成右派。

 可是文革風暴驟至,胡先驌厄運難逃,遭到迫遷和連番批鬥,住房門前還被釘上「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的牌子。據其女兒回憶:「從1966年8月到1968年這二十三個月中,我家大約被抄了六、七次,絕大部分的生活用品、書籍、文物字畫、文稿、信件等均被抄走,連過冬的大衣也未留下一件,每次抄家都對我父母進行人身侮辱。」1968年7月16日早上,身心飽受摧殘的胡先驌在住所心臟病發逝世,終年74歲。

 享譽國際,高壽99歲的香港著名植物學家胡秀英,雖然記憶力衰退,對近期的事情大多記不清楚,但在2009春節前夕,筆者拿著胡先驌的資料到中文大學探訪她時,她指著胡先驌的名字說:「他在南京當教授的,是哈費第一位拿植物學博士的中國人!」

她跟胡先驌同姓胡,不知是否有親戚關係和交往?胡老說:「沒有,我從沒有見過他,也沒交往。我讀中學時,他已當教授,他是前輩,我1946年才去哈費唸博士。」筆者告訴她,胡先驌在文革時逝世了。胡老沉默了一會後語重心長地說:「這個我不知道!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應好好緬懷前人的事跡,不要忘記歷史!」

 2009年3月苜發

Wednesday, December 4, 2019

沈西城寫李我的資料失實

上圖為沈西城原文截錄,下圖為李我講古(二)的截圖
沈西城2019年9月15日在香港蘋果日報的專欄發表〈麗的三花〉一文,提到播音員李我的一段,完全失實。 

1.麗的映聲是1957年5月29日啟播,不是1959年。

2.早於2004年,由天地圖書出版的《李我講古(二)》,李我已闡明自己只在麗的呼聲做了一年, 因為人事問題和自己作品的分帳問題,與麗的呼聲鬧得很不愉快,於是不再續約。1951年9月1日跳糟至澳門綠村電台。怎料上任沒多久, 就因為他的天空小說《不夜天》,被指影射澳門某勢力人物,《不夜天》遭腰斬。李我憤而離職。轉行在旺角花園街經營中藥店及服裝店。(核對香港報章上公佈的麗的呼聲節目表, 李我聲演的小說節目, 由1949年11月16日開播, 至1951年6月底結束。所以應在該台工作了約一年半。)

但店舖生意兩年來都沒什麼起色,正當他對前景憂慮之際。麗的呼聲的舊同事鄺天培和林國楷來找他,問他是否仍有興趣從事廣播。李我指當時港澳只得麗的呼聲和綠村電台兩家商營電台,他不想去,香港電台又出不起錢。他苦無路數。

但原來這兩年間,廣播業已起了變化, 澳門的綠村電台有了新股東,就是後來做了香港商業電台老闆的何佐芝。據綠村電台老臣子梁送風的回憶文章指, 何佐芝入股後,電台改名為澳門綠邨商業廣播電台,於1955年起全面革新。鄺天培和林國楷找李我時,都已離開了麗的呼聲,準備投入這電台。經他們介紹,李我也成了這電台的一員,再次投進廣播行業。(註:他單人聲演小說《故苑又逢春》於1954年12月5日啟播)

兩年後,何佐芝投得香港商業電台牌照,便拉隊離開,在香港大展拳腳,商台正式在1959年8月啟播。

所以根本沒有什麼何佐芝以高薪挖角,將麗的王牌李我羅致商台。更非什麼將軍一去,大樹飄零。

 3. 麗的映聲於1973年12月改為免費彩色電視廣播,並易名為「麗的電視」,不是1981年。


沈西城在蘋果日報專欄的麗的三花〉原文--

Wednesday, November 13, 2019


《走過香港奧運路》
有關楊秀瓊和南華會等內容的失準與補充


由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前秘書長彭冲撰寫,201910月由南華體育會出版的書《走過香港奧運路》,有關楊秀瓊、渡海泳和南華體育會(簡稱南華會)等部份內容有誤。謹羅列於下:
58
1.58指南華體育會在1921開始舉辦渡海泳,並無考證。根據香港三聯書店2014年出版的《香江游泳史--閒暇、海濱與海浴》第89頁,南華體育會是自1924年才開始舉行渡海泳,並非1921年。

2.楊秀瓊在193010月14日參加,以破紀錄成績奪冠的,是由域多利遊樂會舉辦的全港公開渡海泳比賽不是南華會辦的渡海泳賽。那年代不同泳會都會自行或與其他團體聯辦渡海泳賽。華人團體辦的,一般只限華人參加,賽道由紅磡游向北角七姊妹。而域多利遊樂會舉辦的全港公開渡海泳比賽,自1906年起,便每年舉行一次,中西人士皆可參加,賽道由尖沙咀碼頭游向域多利遊樂會,即現今中環大會堂位置。是每年華籍泳手向外籍泳手挑戰的好時機。楊秀瓊是首位在此渡海泳賽以破紀錄成績奪冠的華人。

1930年10月15日香港的工商日報

2.1931楊秀瓊在此渡海泳賽得亞軍,不是三甲不入。

3.1932楊秀瓊在此渡海泳賽再奪冠軍。
1934年8月10日新加坡的南洋商報

4.楊秀瓊揚名全中國是因為在193310月,她代表香港在南京參加第五屆全國運動會,包辦五項泳賽冠軍一鳴驚人。她因此佳績獲選代表中國參加1934年的第十屆遠東運動會,勇奪四項冠軍及女子組總冠軍為國爭光。

5.楊秀瓊不是被推薦代表中國出席1936年柏林奧運會她是參加奧運游泳選拔賽,達到大會要求,打破一項全國紀錄,獲選為泳賽代表。她19365月在香港參加奧運選拔賽時,不單打破一項全國紀錄,還打破了兩項全國紀錄,分別是100400自由泳。
1936年5月25日香港的華字日報

6.楊秀瓊19368月在柏林奧運會,參加100背泳賽,雖然預賽已被淘汰,但游出的成績,比她在1935年創下的全國紀錄快出1秒。可惜當時派記者到柏林採訪的中央社發報錯誤消息,沒有提及楊秀瓊這項佳績並錯說她在400自由泳預賽落敗,根本她沒有參加這項比賽。
第34頁
7.34頁的合照說明有誤,圖中男子是1930年代香港著名男泳手陳其松,不是陳啟宗。此照攝於1931年的廣東省水運會,當時曾在上海出版的多本雜誌上刊登。查看該書指的二人合照來源:《第五屆東亞運動會中國香港代表團專集第二冊》第7頁,亦清楚註明二人合照的右邊是陳其松,不知為何彭沖的書會錯弄作陳啟宗。另外,楊秀瓊只參加過一屆遠東運動會1934年那屆也是最後一屆。
《第五屆東亞運動會中國香港代表團專集第二冊》第7


8.57頁,把域多利遊樂會(Victoria Recreation Club,簡稱VRC) 舉辦的全港公開渡海泳賽,錯寫成南華會舉辦。據《香江游泳史--閒暇、海濱與海浴》一書考證,香港早於1868530,便有洋人舉辦渡海泳賽。當日共有六名外籍人士參加,由九龍游至香港中環。自1906年起,此賽事得到英文《德臣西報》贊助,成為每年一度的賽事,由VRC舉辦。賽程為1730碼(1公里=1760)。第57頁的列表是這渡海泳賽女子組的成績,非南華會舉辦。表中1924年的成績應為3431秒。
 
第57頁
9. 57頁第二句指,南華會「至1929年才於北角七姊妹海濱搭蓋竹棚泳場」。這是錯誤的。南華體育會前身叫南華遊樂會,1917年開始辦游泳活動,到1920年改名為南華體育會,開設游泳部,1925年已在北角七姊妹海濱搭蓋竹棚泳場,此泳棚在1927年8月被颱風吹毀,南華體育會於1929年用三合土興建較堅固及更大的泳場,同年629由港督金文泰揭幕。


10.59頁,有關韋漢娜的描述有誤,她是在2009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取得100自由泳和100蝶泳的冠軍,且打破大會紀錄。

11.43頁第1段,有關1950年代香港運動員的身份,本人向多名體壇前輩請教過,情況並非如此。只是不能雙重代表而已,即不可同時代表香港及某國/地區參加亞運、奥運等國際賽事。若某人在同一大賽如亞運代表過香港,他不能再代表其它國家/地區。他若要改變代表身份,要先辦手續,獲本身地區/國家及大賽主辦方同意才可。

而按常理看,五十年代非香港土生華人要入英國籍不是容易的事,需經嚴格審核,還要在報章刊登聲明,不大可能因為能代表香港比賽,英國就會給你英國國籍。況且申請入籍的時間程序起碼花上一兩年,怎來得及?通常選拔賽在正式國際賽前數月才舉行,才知道誰有資格被選拔。

此外,戚烈雲本人是在香港出生,按當時的英國國籍法,他是擁有英國屬土居民身份,根本不存在要他放棄中國國籍的問題。翻查當年他進入中國大陸的報導,他也沒有說過香港或英國方面要他放棄中國國籍,他是因為嚮往新中國而離開香港北上。所以第43頁的說法令人置疑。

12.3335頁最底一段有關滿洲國的描述有誤。滿洲國是由日本扶植成立,表面上,名義上都是獨立國家,元首是大清帝國最後一名皇帝溥儀。有國歌、有國旗,其地位絕不等同當時的台灣和朝鮮,台、朝確是早被大清帝國割了給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是刻意把滿洲國包裝成獨立國家,並不叫它做殖民地。

中國看穿滿洲國是由日本支持和操控,因此不斷向國際社會指出:這是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後扶植而成的傀儡政權,意圖欺騙國際社會,掩飾其侵略行為,是偽政權、傀儡政權,因此沒有資格成為國際大賽的成員國。並不是說滿洲國是日本的殖民地,那是兩個概念。

19325月至6月間,日本人控制的大連《泰東日報》先後發表《世界運動會,新國家派選手參加,劉長春、于希渭赴美》、《奧林匹克大會覆電承認滿洲國的建議,且要求滿洲國速交國旗與國歌》等報導。可見並不像台、朝兩地運動員,以日本殖民地代表身份參賽。

13.第35頁最後二行對孫基禎的描述不妥當,怎麼1988年才終於恢復呢?大韓民國於二戰後建國,孫基禎於1947年已恢復韓國籍,並成為不少韓國馬拉松選手的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