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8, 2018
Sunday, July 15, 2018
《大成》雜誌於1995年9月因沈葦窗病逝而停刊,出了262期,最後一期在1995年9月1日出版。所以Panorama Magazine,係《大成》的英文名,不是《大人》的。
Wednesday, October 4, 2017
看過此照的學者和網友莫衷一是,研究陳獨秀的北京學者唐寶林不能肯定,他說該期《展望》雜誌是至今發現最早用上這照片的刊物,由於無法證實是否陳獨秀,他2011年出版的專著《陳獨秀全傳》並沒有用此照作插圖。另一位研究陳獨秀的上海學者王觀泉則認為相中人頗像陳獨秀,他說,1970年代研究陳獨秀的香港學者陳萬雄,在1979年出版的著作《新文化運動前的陳獨秀: 1879至1915》(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就是以此照片作封面。陳萬雄曾留學日本,我一度懷疑此照是陳萬雄從日本的舊雜誌上找到的,但2015年當面問過陳萬雄,他表示不清楚相中人是否陳獨秀,也不知照片來源。因當時他仍在日本,回港時,書已經出版,封面照片是當時出版社編輯找的。那時版權觀念薄弱,書內並無註明照片出處。
另外,下面兩張相中人常被錯認
胡適1925年12月在上海與著名生物學家胡先驌的合照,此人不是陳獨秀。請參看--
https://boxun.com/news/gb/z_special/2009/02/200902261415.shtml
陳獨秀與彭述之1932年10月中,攝於南京江寧地方法院候審室。
不要將二人誤認,請參考---
http://lindapun.blogspot.com/2014/05/blog-post_29.html
1949年7月8日,華僑日報有一篇特寫報導長城公司創立晚會的情況,描述來賓到場,就收到一份有十大女星合照的特刊,而報導內容沒有提到胡蝶、陳雲裳、周璇、李麗華等女星出席晚會。那十大女星一起合影和剪綵的新聞片,應是在晚會前就拍攝好, 相片附隨特刊,在7月7日晚送給來賓。新聞片就安排在7月7日的晚會,及7月10日《蕩婦心》公映時放映。1949年7月10日的伶星日報報導,是用上銀幕剪綵來形容, 不是現場剪綵, 即是放映預先拍攝的十大女星剪綵片段在現場放映,並同版登載了兩張十大女星的剪綵照。而拍攝日期和地點則不詳,地點甚至是影廠內也有可能。
Wednesday, September 6, 2017
1970年出版的《中國近代史》英文版
Thursday, August 10, 2017
文章第一句就不對,"由於中國內戰的平息,大批文化人回歸中國本土",應是大批親共文化人去了中國大陸,恐共或反共的文化人都離開了中共統治的中國大陸。
左傾的《新兒童》半月刊在1950年停刊後,劉惠瓊已有兒童文學作品出版,加上基督教會的兒童讀物,以及1953年面世的兒童樂園,何來兒童文學斷層期?什麼叫某一個階段?中斷了左傾兒童刊物的傳播期便說得通。
而且中共全面推行簡體字是1964年的事,不是五十年代就以簡體字印書,香港人不看中共出的書,係因為不愛其意識形態,並非簡體字的問題,難道要讓青少年學習階級鬥爭,歌頌毛賊東偉大嗎?周蜜蜜阿媽黃慶雲以為返去大陸可以繼續主編新兒童,但只是讓她當掛名編輯,實際由文教廳接管,五年後這刊物還被改名為《少先隊員》,由共青團接管。黃慶雲就被下放農村改造,未到文革已吃苦頭。1960年更因物資短缺,無錢無紙,摺鬼埋!這些周蜜蜜就不提了。
文中指五十年代伊始的香港,經濟逐漸復甦,這說也不對,五十年代初香港最困難,大批大批大陸難民湧來,韓戰又爆發,經濟好受打擊,到五十年代後期才逐漸復甦,看五十年代的粵語片就知香港當時幾困難!
請有心研究香港兒童文學的人重新撰寫香港的兒童文學史,拜託!拜託!
《兒周》原主編許穉人的遭遇更淒慘,她回廣州後,在《南方日報》擔任編輯,丈夫李嘉人則官至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兼任中山大學副校長兼校黨委第一書記。但文革風暴驟至,李嘉人被指為「國際間諜」「走資派」「中山大學三代黑皇朝頭號人物」,遭批鬥入獄,掛黑牌遊街示眾,於一九七九年去世。許穉人因捱不住粗暴批鬥,於一九六八年五月自殺身亡。
中共一九九七年取得香港主權後,少時曾是《兒周》讀者會的十多名成員,在港出版《崢嶸歲月》一書,回憶他們當年在許穉人帶領下,如何追求理想,為祖國服務的往事,但全書竟隻字不提她返回大陸後的遭遇。事隔五十多年,這批已年過半百的的成員還在唱好中共那套黨國觀念,對害人極深的專制暴政毫無反思。當中成員包括了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新界工作部副主任張心永,及出現在司徒華回憶錄中、曾領導過他的中共地下黨員歐陽成潮。
在許穉人離港後接任《兒周》主編的,就是為逃避中共統治而來港的教育工作者劉惠瓊。在香港這塊自由土地上,她得以在兒童文學領域開展創作和事業。在一九六○年創辦了《兒童報》,成為香港第一份彩色兒童刊物,並組織過兒童劇團、兒童合唱團等,影響了無數在五、六十年代成長的香港兒童和青少年。後來她還開辦幼稚園,致力幼兒教育,退休後移居加拿大安享晚年。
黃慶雲、許穉人和劉惠瓊都是香港兒童文學界的先鋒人物,但她們不同的信念和抉擇,改寫了她們的命運,也有很多人受著她們的影響而踏上不同的人生路。像黃慶雲和許穉人這樣年青時一心追求進步,最終被中共整得死去活來的人,不知凡幾,卻未能喚醒中共政權的徹底改革。
一九四九年的香港尚有英國勢力抵禦赤禍入侵,九七後,中共正式騎在港人頭上,昔日的滲透工作,已越趨轉化成明目張膽的「以法」干預!中共要全面操控香港的心不息,對香港下一代的洗腦工程也不會休止,為了保護下一代、為了香港的未來,香港人要繼續迎難而上。
2017年9月首發
補充:當年曾在《新兒童》或《華僑日報兒童周刊》參與編務或撰稿的左翼作家,如謝家因、胡明樹、鷗外鷗、呂志澄等,在五十年代初也去了大陸,際遇同樣坎坷,在反右運動及文革中都受到很大衝擊。其中《新兒童》一名投稿人叫姜天鐸,據大陸的網頁資料,四十年代,青島有一名左翼學生名姜宏,又名姜天鐸,撰寫過不少兒童文學作品,是中共的地下黨員,1949年在內戰中死於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