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3, 2019

mm 是米釐(米厘),不是釐米(厘米)


多年前已發現有台灣和大陸好些人或組織,把電影菲林的濶度單位mm的中文名稱,寫錯成釐米,或簡寫厘米,其實應是其milli的音譯米釐,或米厘才對。但寫錯的情況原來積習已久,還似乎越趨嚴重。

米釐,簡寫米厘,英文是millimeter,縮寫mm,這十進制長度單位在民國初期傳入中國時,很多人,尤其電影界人士愛用音譯的米厘或咪喱稱之,即千分之一公尺。按音譯稱外來事物令人有時尚感。電影是當時的新興事物,其行內用語,很多都是按音譯而成,例如camera ,便譯作開麥拉。

後來十進制有了一套固定的譯名,mm被譯作毫米或公釐()。而centimeter,縮寫為cm,即百分之一公尺,被譯作釐(),又稱公分。如此近似的譯名可能是導致後來引起誤會的源頭。

為免誤會,近年很多電影活動及電影資料館,已把millimeter(mm),統稱為毫米,但不少人仍愛沿用舊稱,即超8()電影,16()電影,35()等等。現今,似乎不少文字工作者都不知米釐()為何物,以為是釐()米反轉了,故常常弄錯或改錯。

香港較少出現弄錯此名稱的原因,可能由於二戰後,香港業餘攝製電影的活動,較大陸和台灣普及和自由,報刊和書籍經常刊登關於超8()電影,8()電影的活動。香港電影人接受傳媒訪問,也常米()不離口。而兩岸因有較多政治限制,電影拍攝大都是由專業人士操弄,業餘人士較少機會接觸,故對譯名普遍認知不深。
記住!  mm 是米釐、米厘、毫米、公釐或公厘
cm 是釐米、厘米或公分,不要弄錯!
1981年香港萬里書店出版的書《超8米厘電影》的封面
1936年上海一份雜誌上的一個8咪喱電影機及放映機廣告
1935年上海《明星》半月刊內一個廣告
2017年9月,我曾以電郵向台灣的《放映週報》主編洪健倫反映米釐(厘)錯弄成厘米的情況,他有以下回應---
是的,釐與的混淆在台灣社會也有非常悠久的成因。例如1999年的電影《8mm》在台灣就被翻做「八」,「8、16攝影機」也都是資深台灣電影工作者口中常出現的詞彙(連《放映週報》在創刊初期也寫過一篇「16電影之死」的文章......)。在網上搜尋一下,還會發現不少其它領域的部落格也都曾經為文討論過「mm」這個單位的譯名,可見台灣社會對於兩著的混淆幾乎已經積非成是。也因如此,一直很難改過來,才會出現您看到的混淆或在中英文翻譯時的誤譯,我未來在編輯上也會多加留意。(順道一題,除了「釐/」的混淆,台灣媒體上也常見「銀幕」與「螢幕」兩者的混用。

或許我可以在《放映週報》目前隸屬的研究發展組會議上提出來,讓同事們討論看看,是否可以透過什麼方式扭轉大眾(或至少業界)的觀念。畢竟電影中心也肩負電影文化研究出版與教育的責任,這些相關詞彙的正名,也可以是一個項目之一,我們是否能夠透過《放映週報》、《電影欣賞》或其它展演或出版的形式去推動正名(甚至這些詞彙的混淆現象本身或許也可以是一個本地電影文化研究項目),都可以提出討論。如果資源充裕的話,對於大眾普及教育而言,是個有趣的題目呢!


Wednesday, March 13, 2019

未能證明「香海名山」橫披乃金文泰親筆書寫
_
香港劉智鵬教授主編的書《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歷史探索》(香港地方誌系列,香港,中華書局, 20105),有一篇他撰寫的文章指稱:青山寺「香海名山」牌坊上的四個大字「香海名山」,乃香港總督金文泰(Sir Cecil Clementi,1875-1947)親筆書寫,但劉教授沒有列出文獻證明。查此橫披下款是金文泰題,不是金文泰書, 題和書可以不是同一人,

筆者於20185月電郵請教劉智鵬教授。半個月後,他回覆:按目前可見資料,並無政府文件註明此披是或非金督手書,因此存疑有理。不過,按金督熟知中國文化的背景,此四字出於其手亦無可疑之處,畢竟橫披上有「香港總督金文泰題」下款,亦有金督兩遊青山之歷史脈胳。一般而言,下款僅署一人即題書同為一人;當然亦有「題並書」之例。因此,「香海名山」若無其他資料可作否證,則以可見資料為準。

筆者對劉教授的說法不能苟同,原因----
1. 所謂文獻資料,並非單指政府文件,伍華的碑文有說「香海名山」四字是金文泰親筆所寫嗎?或那兩次遊青山的相關人士有留下文字紀錄,可證明是金文泰親筆所書嗎?答案是否定的。

2. 如果金文泰能寫得一手好漢字,理應留有其他墨寶,可拿來參照對比,請問有發現金文泰留下其他中文墨寶嗎?(如有網友發現請賜教)

3.題贈中文牌匾是英國殖民地官員與香港華人打交道的常用手法,金文泰不是唯一一個。1957年李鄭屋村古墓開幕時,大門上的紅底金字大橫匾就是葛量洪題贈,下款還有他的私章印。六、七十年代荃灣重置屋村一帶,也有好些牌坊橫額的下款是註上外籍理民官(用中文名),如許舒、韋忠信、華倫。(見下圖)顯然這些事都是英國殖民地官員交由他們的中文秘書來處理。

4. 熟知中國文化與寫得一手好字, 是兩回事。

5. 題的人不一定是寫的人,題的人可以用口題,也可以用筆題,再交由其他書法高手來寫。

6.既然沒有充份證據,又有疑點,那陳述時只能說可能是金文泰親筆所寫,又或者加上據估計、猜想、推測等字眼,而不應當成事實來描述。


劉教授回覆: 高見有理。改寫如下是否較妥?「香海名山」牌坊橫披下署「香港總督金文泰題」,乃金文泰在香港唯一以中文署名文物。

筆者回應:本人沒有相關研究,故不知是否他的唯一。
劉教授回應: 至今查不出第二件。

筆者提醒劉教授:近年常見不少達官貴人都愛在建築物牆外牆內題這題那。不知金文泰中學內部有沒有下款為「金文泰題」的字樣,請他再仔細查找才定論。

各位網友如發現更多有關「香海名山」牌坊是否金文泰親筆所書的資料,請不吝賜教。




Saturday, March 2, 2019

不是梅綺的照片
廣州漫畫家江沛揚(1930--)2011年出版了一本書名為《滄桑太史第--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由香港文學報社出版公司出版,相信是自資出書。內容介紹清末翰林江孔殷及其家族的事蹟,內有一張照片,說明指是江孔殷孫女江端儀,即影星梅綺的照片。但一看就知,相中人並非梅綺,不知作者從何處得來此照,也不知相中人是誰,該書並無列明照片出處。梅綺五十年代在香港也算是知名女星,照片絕不難找。但大陸人對她並不熟悉,又不查證,張冠李戴又一例子。廣州的花城出版社2016年還出版了此書的簡體字版,沒機會看到,相信沒更正的機會較大。

Tuesday, September 4, 2018

友聯出版社創辦《銀河畫報》

1958年7月創刊的《銀河畫報》,是香港最長壽的電影畫報,雖然換過幾次老闆,但畫報名稱始終如一,到1995年8月才停刊,享年37。此畫報乃友聯出版社創辦,由旗下的河畫報社負責,由於當時兩大電影公司:邵氏和電懋的官方刊物---南國電影(1957年創刊)和國際電影(1955年創刊)都只是報導自家公司的出品和影星,銀河畫報是當時相對中肯獨立,涵蓋較多內容的電影刊物。到了七十年代, 因虧蝕嚴重,銀河畫報自1971年9月162期開始,轉由聯藝出版社經營,以致很多人都忘記了友聯出版社才是創辦機構。現時網上好些文章都說銀河畫報是由聯藝出版社創刊,都是失實的描述,但不斷有網頁抄來抄去。因此要搬出創刊號目錄給大家看看,以正視聽。照片摘自明報周刊2012年初版的創刊號》,當中就有銀河畫報》創刊號的封面和資料。附帶講講:此照標題的"性"字好多餘,獨立角度,何必要性!!!!

《銀河畫報》於1982年2月第284期起,改由天人出版社出版,1984年4月308期起,變回聯藝出版社出版,1986年6月331期起改為姿采有限公司出版,到1990年1月起,改為半島廣告事業公司出版,直到1995年8月停刊。

Saturday, July 28, 2018

豺狼庸錯弄成豹狼庸

張圭陽撰寫,明報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金庸與報業》已把六七暴動期間,香港親共分子對查良鏞的謔稱豺狼庸錯弄成豹狼庸,又把時任鄉議局主席的彭富華錯弄成彭家富,但作者到2005年把此書交由台灣允晨出版社出台灣版金庸與明報傳奇,沒有更正,到2007年交由大陸的湖北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金庸與明報仍然沒有更正。簡體字版還刪去「北京學運」一章,「中共與中國」一章就易名為「希望和平統一」。此頁另一錯是有關大丈夫日記的描述。那時天天聽商台的book 友Christopher Leung指出,此劇沒有批評暴動的內容,有批評左派言論的是廣播諷刺喜劇欲罷不能與新聞報導後播出的時事短評

Sunday, July 15, 2018

《大成》雜誌的英文名

維基百科和大陸何姓藏書人都搞錯七十年代香港著名文史雜誌《大人》月刊的英文名,根據《大人》的目錄資料,創刊於1970年5月的《大人》,由始至終都沒有用英文名稱,只是由第26期開始,在目錄加印了出版社的英文名:The Chancellor Publishing Company Ltd.。《大人》於1973年10月,辦到第42期便停刊。《大人》月刊的老闆是當年「大人」百貨公司的老闆楊撫生。據沈西城的文章指,因楊與主編沈葦窗在編務和廣告業務上出現一些分歧,導致《大人》停刊。沈葦窗其後自家籌資於1973年12月出版同類型月刊,名為《大成》。創刊目錄印上英文名稱:Panorama Magazine,內有一頁專欄文章"小語大成",提到此英文名是著名報人吳嘉棠的譯作。
《大成》雜誌於1995年9月因沈葦窗病逝而停刊,出了262期,最後一期在1995年9月1日出版。所以Panorama Magazine,係《大成》的英文名,不是《大人》的。

Sunday, April 22, 2018

「美人魚」楊秀瓊的泳衣封面照
教授連泳衣與內衣都分不清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潘健華的著作《荷衣蕙帶--中西內衣文化》,201410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其中一頁插圖竟然將1930年代著名游泳女將楊秀瓊的泳衣封面照()誤說成模特兒內衣外穿!!這是193312月在上海出版的第77期《良友》半月刊的封面,非常著名流傳甚廣,該頁的照片說明竟又錯寫成67期。當年十月楊秀瓊在第五屆全國運動會的游泳比賽中奪得五面金牌聲名大噪,紅遍全國被傳媒冠以「美人魚」的綽號。右邊那個月份牌女士穿的也不是內衣,而是時尚服裝!!!這位教授好不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