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4, 2019

沈西城寫李我的資料失實

上圖為沈西城原文截錄,下圖為李我講古(二)的截圖
沈西城2019年9月15日在香港蘋果日報的專欄發表〈麗的三花〉一文,提到播音員李我的一段,完全失實。 

1.麗的映聲是1957年5月29日啟播,不是1959年。

2.早於2004年,由天地圖書出版的《李我講古(二)》,李我已闡明自己只在麗的呼聲做了一年, 因為人事問題和自己作品的分帳問題,與麗的呼聲鬧得很不愉快,於是不再續約。1951年9月1日跳糟至澳門綠村電台。怎料上任沒多久, 就因為他的天空小說《不夜天》,被指影射澳門某勢力人物,《不夜天》遭腰斬。李我憤而離職。轉行在旺角花園街經營中藥店及服裝店。(核對香港報章上公佈的麗的呼聲節目表, 李我聲演的小說節目, 由1949年11月16日開播, 至1951年6月底結束。所以應在該台工作了約一年半。)

但店舖生意兩年來都沒什麼起色,正當他對前景憂慮之際。麗的呼聲的舊同事鄺天培和林國楷來找他,問他是否仍有興趣從事廣播。李我指當時港澳只得麗的呼聲和綠村電台兩家商營電台,他不想去,香港電台又出不起錢。他苦無路數。

但原來這兩年間,廣播業已起了變化, 澳門的綠村電台有了新股東,就是後來做了香港商業電台老闆的何佐芝。據綠村電台老臣子梁送風的回憶文章指, 何佐芝入股後,電台改名為澳門綠邨商業廣播電台,於1955年起全面革新。鄺天培和林國楷找李我時,都已離開了麗的呼聲,準備投入這電台。經他們介紹,李我也成了這電台的一員,再次投進廣播行業。(註:他單人聲演小說《故苑又逢春》於1954年12月5日啟播)

兩年後,何佐芝投得香港商業電台牌照,便拉隊離開,在香港大展拳腳,商台正式在1959年8月啟播。

所以根本沒有什麼何佐芝以高薪挖角,將麗的王牌李我羅致商台。更非什麼將軍一去,大樹飄零。

 3. 麗的映聲於1973年12月改為免費彩色電視廣播,並易名為「麗的電視」,不是1981年。


沈西城在蘋果日報專欄的麗的三花〉原文--

Wednesday, November 13, 2019


《走過香港奧運路》
有關楊秀瓊和南華會等內容的失準與補充


由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前秘書長彭冲撰寫,201910月由南華體育會出版的書《走過香港奧運路》,有關楊秀瓊、渡海泳和南華體育會(簡稱南華會)等部份內容有誤。謹羅列於下:
58
1.58指南華體育會在1921開始舉辦渡海泳,並無考證。根據香港三聯書店2014年出版的《香江游泳史--閒暇、海濱與海浴》第89頁,南華體育會是自1924年才開始舉行渡海泳,並非1921年。

2.楊秀瓊在193010月14日參加,以破紀錄成績奪冠的,是由域多利遊樂會舉辦的全港公開渡海泳比賽不是南華會辦的渡海泳賽。那年代不同泳會都會自行或與其他團體聯辦渡海泳賽。華人團體辦的,一般只限華人參加,賽道由紅磡游向北角七姊妹。而域多利遊樂會舉辦的全港公開渡海泳比賽,自1906年起,便每年舉行一次,中西人士皆可參加,賽道由尖沙咀碼頭游向域多利遊樂會,即現今中環大會堂位置。是每年華籍泳手向外籍泳手挑戰的好時機。楊秀瓊是首位在此渡海泳賽以破紀錄成績奪冠的華人。

1930年10月15日香港的工商日報

2.1931楊秀瓊在此渡海泳賽得亞軍,不是三甲不入。

3.1932楊秀瓊在此渡海泳賽再奪冠軍。
1934年8月10日新加坡的南洋商報

4.楊秀瓊揚名全中國是因為在193310月,她代表香港在南京參加第五屆全國運動會,包辦五項泳賽冠軍一鳴驚人。她因此佳績獲選代表中國參加1934年的第十屆遠東運動會,勇奪四項冠軍及女子組總冠軍為國爭光。

5.楊秀瓊不是被推薦代表中國出席1936年柏林奧運會她是參加奧運游泳選拔賽,達到大會要求,打破一項全國紀錄,獲選為泳賽代表。她19365月在香港參加奧運選拔賽時,不單打破一項全國紀錄,還打破了兩項全國紀錄,分別是100400自由泳。
1936年5月25日香港的華字日報

6.楊秀瓊19368月在柏林奧運會,參加100背泳賽,雖然預賽已被淘汰,但游出的成績,比她在1935年創下的全國紀錄快出1秒。可惜當時派記者到柏林採訪的中央社發報錯誤消息,沒有提及楊秀瓊這項佳績並錯說她在400自由泳預賽落敗,根本她沒有參加這項比賽。
第34頁
7.34頁的合照說明有誤,圖中男子是1930年代香港著名男泳手陳其松,不是陳啟宗。此照攝於1931年的廣東省水運會,當時曾在上海出版的多本雜誌上刊登。查看該書指的二人合照來源:《第五屆東亞運動會中國香港代表團專集第二冊》第7頁,亦清楚註明二人合照的右邊是陳其松,不知為何彭沖的書會錯弄作陳啟宗。另外,楊秀瓊只參加過一屆遠東運動會1934年那屆也是最後一屆。
《第五屆東亞運動會中國香港代表團專集第二冊》第7


8.57頁,把域多利遊樂會(Victoria Recreation Club,簡稱VRC) 舉辦的全港公開渡海泳賽,錯寫成南華會舉辦。據《香江游泳史--閒暇、海濱與海浴》一書考證,香港早於1868530,便有洋人舉辦渡海泳賽。當日共有六名外籍人士參加,由九龍游至香港中環。自1906年起,此賽事得到英文《德臣西報》贊助,成為每年一度的賽事,由VRC舉辦。賽程為1730碼(1公里=1760)。第57頁的列表是這渡海泳賽女子組的成績,非南華會舉辦。表中1924年的成績應為3431秒。
 
第57頁
9. 57頁第二句指,南華會「至1929年才於北角七姊妹海濱搭蓋竹棚泳場」。這是錯誤的。南華體育會前身叫南華遊樂會,1917年開始辦游泳活動,到1920年改名為南華體育會,開設游泳部,1925年已在北角七姊妹海濱搭蓋竹棚泳場,此泳棚在1927年8月被颱風吹毀,南華體育會於1929年用三合土興建較堅固及更大的泳場,同年629由港督金文泰揭幕。


10.59頁,有關韋漢娜的描述有誤,她是在2009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取得100自由泳和100蝶泳的冠軍,且打破大會紀錄。

11.43頁第1段,有關1950年代香港運動員的身份,本人向多名體壇前輩請教過,情況並非如此。只是不能雙重代表而已,即不可同時代表香港及某國/地區參加亞運、奥運等國際賽事。若某人在同一大賽如亞運代表過香港,他不能再代表其它國家/地區。他若要改變代表身份,要先辦手續,獲本身地區/國家及大賽主辦方同意才可。

而按常理看,五十年代非香港土生華人要入英國籍不是容易的事,需經嚴格審核,還要在報章刊登聲明,不大可能因為能代表香港比賽,英國就會給你英國國籍。況且申請入籍的時間程序起碼花上一兩年,怎來得及?通常選拔賽在正式國際賽前數月才舉行,才知道誰有資格被選拔。

此外,戚烈雲本人是在香港出生,按當時的英國國籍法,他是擁有英國屬土居民身份,根本不存在要他放棄中國國籍的問題。翻查當年他進入中國大陸的報導,他也沒有說過香港或英國方面要他放棄中國國籍,他是因為嚮往新中國而離開香港北上。所以第43頁的說法令人置疑。

12.3335頁最底一段有關滿洲國的描述有誤。滿洲國是由日本扶植成立,表面上,名義上都是獨立國家,元首是大清帝國最後一名皇帝溥儀。有國歌、有國旗,其地位絕不等同當時的台灣和朝鮮,台、朝確是早被大清帝國割了給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是刻意把滿洲國包裝成獨立國家,並不叫它做殖民地。

中國看穿滿洲國是由日本支持和操控,因此不斷向國際社會指出:這是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後扶植而成的傀儡政權,意圖欺騙國際社會,掩飾其侵略行為,是偽政權、傀儡政權,因此沒有資格成為國際大賽的成員國。並不是說滿洲國是日本的殖民地,那是兩個概念。

19325月至6月間,日本人控制的大連《泰東日報》先後發表《世界運動會,新國家派選手參加,劉長春、于希渭赴美》、《奧林匹克大會覆電承認滿洲國的建議,且要求滿洲國速交國旗與國歌》等報導。可見並不像台、朝兩地運動員,以日本殖民地代表身份參賽。

13.第35頁最後二行對孫基禎的描述不妥當,怎麼1988年才終於恢復呢?大韓民國於二戰後建國,孫基禎於1947年已恢復韓國籍,並成為不少韓國馬拉松選手的教練。




Monday, September 9, 2019

陳震南是首位在全港公開渡海泳賽以破紀錄成績奪冠的華籍男泳手

2014,香港三聯書店出版,潘淑華、黃永泰合著的《閒暇、海濱與海浴:香江游泳史》第115117,列出了1906年至2012年全港公開渡海泳賽冠軍的泳手名字及成績,但不知何故,1940年男子組冠軍的陳震南成績,竟然錯誤顯示為:31276。實際陳震南當年好利害,成了首位以破紀錄成績奪得這泳賽冠軍的華籍男泳手。成績為2224秒五分二。舊紀錄22分26秒,是西人Finch在1913年所創。


陳震南破紀錄的消息,當時香港的中英報章都以顯著標題重點報導。但又不知何故,那年幾份主要的中文報章,包括工商日報、華僑日報、大公報,都錯寫成"打破26年前紀錄",實為"27年前紀錄"。可能係同一寫手,寫好就供稿給各報館使用,於是一起出錯。

1940年10月12日Hong Kong  Daily Press

1940年10月12日 The Hong Kong Telegraph

1940年10月12日工商日報

陳震南是繼楊秀瓊後,第二位以破紀錄成績在此渡海泳賽奪冠的華人。這屆女子組的李寶聯也破紀錄,但屈居亞軍。舊紀錄是1933年Doris Hunt 所創。

1930年10月,楊秀瓊在女子組以32分39秒,成為首位以破紀錄成績在此泳賽奪冠的華人。當年她還未足12歲。




Sunday, June 23, 2019

mm 是米釐(米厘),不是釐米(厘米)


多年前已發現有台灣和大陸好些人或組織,把電影菲林的濶度單位mm的中文名稱,寫錯成釐米,或簡寫厘米,其實應是其milli的音譯米釐,或米厘才對。但寫錯的情況原來積習已久,還似乎越趨嚴重。

米釐,簡寫米厘,英文是millimeter,縮寫mm,這十進制長度單位在民國初期傳入中國時,很多人,尤其電影界人士愛用音譯的米厘或咪喱稱之,即千分之一公尺。按音譯稱外來事物令人有時尚感。電影是當時的新興事物,其行內用語,很多都是按音譯而成,例如camera ,便譯作開麥拉。

後來十進制有了一套固定的譯名,mm被譯作毫米或公釐()。而centimeter,縮寫為cm,即百分之一公尺,被譯作釐(),又稱公分。如此近似的譯名可能是導致後來引起誤會的源頭。

為免誤會,近年很多電影活動及電影資料館,已把millimeter(mm),統稱為毫米,但不少人仍愛沿用舊稱,即超8()電影,16()電影,35()等等。現今,似乎不少文字工作者都不知米釐()為何物,以為是釐()米反轉了,故常常弄錯或改錯。

香港較少出現弄錯此名稱的原因,可能由於二戰後,香港業餘攝製電影的活動,較大陸和台灣普及和自由,報刊和書籍經常刊登關於超8()電影,8()電影的活動。香港電影人接受傳媒訪問,也常米()不離口。而兩岸因有較多政治限制,電影拍攝大都是由專業人士操弄,業餘人士較少機會接觸,故對譯名普遍認知不深。
記住!  mm 是米釐、米厘、毫米、公釐或公厘
cm 是釐米、厘米或公分,不要弄錯!
1981年香港萬里書店出版的書《超8米厘電影》的封面
1936年上海一份雜誌上的一個8咪喱電影機及放映機廣告
1935年上海《明星》半月刊內一個廣告
2017年9月,我曾以電郵向台灣的《放映週報》主編洪健倫反映米釐(厘)錯弄成厘米的情況,他有以下回應---
是的,釐與的混淆在台灣社會也有非常悠久的成因。例如1999年的電影《8mm》在台灣就被翻做「八」,「8、16攝影機」也都是資深台灣電影工作者口中常出現的詞彙(連《放映週報》在創刊初期也寫過一篇「16電影之死」的文章......)。在網上搜尋一下,還會發現不少其它領域的部落格也都曾經為文討論過「mm」這個單位的譯名,可見台灣社會對於兩著的混淆幾乎已經積非成是。也因如此,一直很難改過來,才會出現您看到的混淆或在中英文翻譯時的誤譯,我未來在編輯上也會多加留意。(順道一題,除了「釐/」的混淆,台灣媒體上也常見「銀幕」與「螢幕」兩者的混用。

或許我可以在《放映週報》目前隸屬的研究發展組會議上提出來,讓同事們討論看看,是否可以透過什麼方式扭轉大眾(或至少業界)的觀念。畢竟電影中心也肩負電影文化研究出版與教育的責任,這些相關詞彙的正名,也可以是一個項目之一,我們是否能夠透過《放映週報》、《電影欣賞》或其它展演或出版的形式去推動正名(甚至這些詞彙的混淆現象本身或許也可以是一個本地電影文化研究項目),都可以提出討論。如果資源充裕的話,對於大眾普及教育而言,是個有趣的題目呢!


Wednesday, March 13, 2019

未能證明「香海名山」橫披乃金文泰親筆題寫
_
香港劉智鵬教授主編的書《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歷史探索》(香港地方誌系列,香港,中華書局, 20105),有一篇他撰寫的文章指稱:青山寺「香海名山」牌坊上的四個大字「香海名山」,乃香港總督金文泰(Sir Cecil Clementi,1875-1947)親筆書寫,但劉教授沒有列出文獻證明。查此橫披下款是金文泰題,不是金文泰書, 題和書可以不是同一人,

筆者於20185月電郵請教劉智鵬教授。半個月後,他回覆:按目前可見資料,並無政府文件註明此披是或非金督手書,因此存疑有理。不過,按金督熟知中國文化的背景,此四字出於其手亦無可疑之處,畢竟橫披上有「香港總督金文泰題」下款,亦有金督兩遊青山之歷史脈胳。一般而言,下款僅署一人即題書同為一人;當然亦有「題並書」之例。因此,「香海名山」若無其他資料可作否證,則以可見資料為準。

筆者對劉教授的說法不能苟同,原因----
1. 所謂文獻資料,並非單指政府文件,伍華的碑文有說「香海名山」四字是金文泰親筆所寫嗎?或那兩次遊青山的相關人士有留下文字紀錄,可證明是金文泰親筆所書嗎?答案是否定的。

2. 如果金文泰能寫得一手好漢字,理應留有其他墨寶,可拿來參照對比,請問有發現金文泰留下其他中文墨寶嗎?(如有網友發現請賜教)

3.題贈中文牌匾是英國殖民地官員與香港華人打交道的常用手法,金文泰不是唯一一個。1957年李鄭屋村古墓開幕時,大門上的紅底金字大橫匾就是葛量洪題贈,下款還有他的私章印。六、七十年代荃灣重置屋村一帶,也有好些牌坊橫額的下款是註上外籍理民官(用中文名),如許舒、韋忠信、華倫。(見下圖)顯然這些事都是英國殖民地官員交由他們的中文秘書來處理。

4. 熟知中國文化與寫得一手好字, 是兩回事。

5. 題的人不一定是寫的人,題的人可以用口題,也可以用筆題,再交由其他書法高手來寫。

6.既然沒有充份證據,又有疑點,那陳述時只能說可能是金文泰親筆所寫,又或者加上據估計、猜想、推測等字眼,而不應當成事實來描述。


劉教授回覆: 高見有理。改寫如下是否較妥?「香海名山」牌坊橫披下署「香港總督金文泰題」,乃金文泰在香港唯一以中文署名文物。

筆者回應:本人沒有相關研究,故不知是否他的唯一。
劉教授回應: 至今查不出第二件。

筆者提醒劉教授:近年常見不少達官貴人都愛在建築物牆外牆內題這題那。不知金文泰中學內部有沒有下款為「金文泰題」的字樣,請他再仔細查找才定論。

各位網友如發現更多有關「香海名山」牌坊是否金文泰親筆所書的資料,請不吝賜教。




Saturday, March 2, 2019

不是梅綺的照片
廣州漫畫家江沛揚(1930--)2011年出版了一本書名為《滄桑太史第--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由香港文學報社出版公司出版,相信是自資出書。內容介紹清末翰林江孔殷及其家族的事蹟,內有一張照片,說明指是江孔殷孫女江端儀,即影星梅綺的照片。但一看就知,相中人並非梅綺,不知作者從何處得來此照,也不知相中人是誰,該書並無列明照片出處。梅綺五十年代在香港也算是知名女星,照片絕不難找。但大陸人對她並不熟悉,又不查證,張冠李戴又一例子。廣州的花城出版社2016年還出版了此書的簡體字版,沒機會看到,相信沒更正的機會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