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0, 2017

談香港兒童文學竟加插不符事實的中共觀點

周蜜蜜主編,《明報》1996年出版的《香江兒夢話百年 : 香港兒童文學探源 (二十至五十年代)》,竟有這樣的一段,完全不符事實,掩飾共產黨1946至1950年間,利用兒童刊物向兒童灌輸共產思想。幸好港英政府在1950年以果斷勇武手段,抵制了中共的洗腦部署。

文章第一句就不對,"由於中國內戰的平息,大批文化人回歸中國本土",應是大批親共文化人去了中國大陸,恐共或反共的文化人都離開了中共統治的中國大陸。

左傾的《新兒童》半月刊在1950年停刊後,劉惠瓊已有兒童文學作品出版,加上基督教會的兒童讀物,以及1953年面世的兒童樂園,何來兒童文學斷層期?什麼叫某一個階段?中斷了左傾兒童刊物的傳播期便說得通。

而且中共全面推行簡體字是1964年的事,不是五十年代就以簡體字印書,香港人不看中共出的書,係因為不愛其意識形態,並非簡體字的問題,難道要讓青少年學習階級鬥爭,歌頌毛賊東偉大嗎?周蜜蜜阿媽黃慶雲以為返去大陸可以繼續主編新兒童,但只是讓她當掛名編輯,實際由文教廳接管,五年後這刊物還被改名為《少先隊員》,由共青團接管。黃慶雲就被下放農村改造,未到文革已吃苦頭。1960年更因物資短缺,無錢無紙,摺鬼埋!這些周蜜蜜就不提了。

文中指五十年代伊始的香港,經濟逐漸復甦,這說也不對,五十年代初香港最困難,大批大批大陸難民湧來,韓戰又爆發,經濟好受打擊,到五十年代後期才逐漸復甦,看五十年代的粵語片就知香港當時幾困難!

請有心研究香港兒童文學的人重新撰寫香港的兒童文學史,拜託!拜託!


左起:劉惠瓊、黃慶雲、許穉人
三位香港兒童文學女先鋒的命運/潘金泮
香港五、六十年代著名的電台兒童節目主持人及兒童文學家劉惠瓊,今年七月五日在加拿大逝世,享年九十六歲。她的離世令筆者想起一九四九年到五○年間,中國和香港所經歷的重大轉折。當時中共正夾著武力佔領大陸的餘威,企圖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擴張勢力,幸好港英當局並非省油的燈,採取了各種非常手段,抵制了中共赤化香港的勢頭。

        劉惠瓊祖籍廣東中山,一九四六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教育系,之後任職教師,一九四八年與丈夫由上海來港。一九四九年三月香港麗的呼聲啟播,她就開始擔任兒童節目的主持,開闢戲劇化故事廣播節目,並撰寫兒童生活小說在節目中播送,小朋友都稱她為劉姐姐。由於她的節目廣受歡迎,香港電台不久也邀請她每周兩天主持半小時的兒童節目。

        那時中共的地下黨已滲透香港各界,兒童文藝界自然不會放過。其中兩份主要的兒童刊物:《新兒童》半月刊和《華僑日報兒童周刊》都被左傾文人把持,除透過文字宣傳,還辦讀者會、聯誼郊遊等活動,向年輕的讀者灌輸共產主義的愛國思想。

        《新兒童》是首本在香港出版的兒童刊物,於一九四一年六月由關注兒童教育的嶺南大學教授曾昭森創辦的進步教育出版社出版,邀請當時尚是研究生的黃慶雲擔任主編。黃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因日軍侵佔廣州,她轉到香港,借讀於遷港避亂的嶺南大學,研究兒童文學。《新兒童》創刊不久,香港亦淪陷,《新兒童》遷到廣西大後方營運,至一九四六年在香港復刊,黃慶雲繼續擔任主編,她主持的雲姊姊信箱,深受小讀者歡迎,令她在兒童文學界打響名堂。翌年,黃慶雲獲美國左翼的助華協會資助,到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修讀碩士一年。那時她已傾向共產黨,在美期間,經常與史沫特莱等左翼文人接觸。回港後,仍由她主編的《新兒童》更添左傾色彩。

        香港文化界名人榮念曾五歲時(一九四八年)由上海移居香港,他近年接受訪問曾憶及小時在港情況:「那時媽媽常給我們買兒童雜誌,其中一本是《新兒童》,黃慶雲主編,裏面有很多豐子愷的畫。《新兒童》還有系列叢書,我最記得其中一本叫做《小童伴》,講一對小學四年級的孖仔,因為父母離異,而被迫分開各自跟著父母親,班上的同學便想法幫他們互換角色,好讓他倆都有機會見到父母。那時《新兒童》裏的故事就像這樣,有社會現實的基礎,十分真實,又能設計出許多有趣的細節,小朋友都不會覺得悶,和後來完全虛構幻想的兒童故事很不一樣。後來《新兒童》愈來愈左傾,我便不再看了,我小時已很討厭宣傳的形式,不喜歡那種玩弄情緒的伎倆。」

        至於《華僑日報兒童周刊》(簡稱《兒周》),是於一九四七年三月創刊,最初該報想找黃慶雲當主編,但她要負責《新兒童》分身不暇,也忙於準備赴美進修,便推薦了同是中山大學文學系畢業的許穉人(又名許稚人、許稚仁、許彥常,筆名稚子)主持。

        許穉人當時任職教師,實際是中共香港工委群委屬下的青委負責人之一,於抗戰後期入黨。她的丈夫李嘉人是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共的留日學生,當時正擔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政治秘書、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委員、協助香港分局書記方方工作。

        一九四九年初,中共解放軍已勢如破竹,控制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準備渡江作戰。香港的中共地下黨此時便伺機擴大影響力,在多間大型紗廠發動工潮。港英當局見形勢不妙,便推行了一系列應變部署,於四月起,陸續頒佈或修訂了多項條例,包括《反罷工條例》、《人口登記條例》、《驅逐不良分子出境條例》及《緊急條例》等。其中《取締社團活動條例》便要求所有團體重新登記,十人以人的集會未經批准,可被視為非法集會而入罪。許穉人主持的《兒周》讀者會高峰期多達三百多人,因一直拒絕重新登記,在四九年底便被取締。據華僑日報總編輯何建章的兒子何天樵憶述,許穉人是被香港政府驅逐出境,去了廣州。

        但中共在四九年十月上台後,中共地下黨似乎有恃無恐,同年十二月在香港策動更大規模的電車工人罷工,持續個多月。到一九五○年一月底,左派電車工人與支持者更與警方在銅鑼灣羅素街電車廠爆發衝突,遭港英政府鎮壓。事後有十多名左派工會領袖被遞解出境,中共地下黨領導的三十多個團體,包括培新社、海燕歌詠團、青年國樂社等都被取締。

        在港英強力打擊下,中共地下黨一度偃旗息鼓,不少左翼人士和地下黨員都離港北上。黃慶雲和編輯部要員也在四九年底去了廣州,香港的《新兒童》在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出版至一百五十一期後,便轉到廣州出香港版,再發行到港澳及海外。但由一九五○年十月一日起,《新兒童》改由中共的出版新聞總署接管以私辦公助的名義出版,內容受到很大限制,不再有香港版。黃慶雲晚年在訪問中憶述,她五○年底在廣州與周鋼鳴結婚。周是一九三四年入黨的新聞工作者,抗戰勝利後被中共派往香港工作。婚後周調到廣西當省文化局局長,黃也同去當教師,五年後才重返廣州。

          創辦《新兒童》的曾昭森教授雖然在中共上台後, 一度對此政權懷有希望, 且到北京出席了第一屆的全國政協會議, 但他隨後便發現此政權並不可靠, 五十年代初回到香港從事教育工作。《新兒童》在大陸則由黃慶雲掛名當主編,隨同黃慶雲轉往廣西而改在廣西出版。到了一九五五年,《新兒童》由共青團接管,改名為《少先隊員》,成為少先隊隊刊,《新兒童》從此消失。五七年反右期間,黃慶雲的文藝路線被指不夠「革命」,遭到嚴厲批評,需下放農村生活改造。文革爆發,兩夫妻都受到很大衝擊。周鋼鳴一九八一年去世,黃慶雲八七年移居香港後,曾出版《我的文化大革命》一書,描述文革時的經歷。 

         《兒周》原主編許穉人的遭遇更淒慘,她回廣州後,在《南方日報》擔任編輯,丈夫李嘉人則官至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兼任中山大學副校長兼校黨委第一書記。但文革風暴驟至,李嘉人被指為「國際間諜」「走資派」「中山大學三代黑皇朝頭號人物」,遭批鬥入獄,掛黑牌遊街示眾,於一九七九年去世。許穉人因捱不住粗暴批鬥,於一九六八年五月自殺身亡。 

         中共一九九七年取得香港主權後,少時曾是《兒周》讀者會的十多名成員,在港出版《崢嶸歲月》一書,回憶他們當年在許穉人帶領下,如何追求理想,為祖國服務的往事,但全書竟隻字不提她返回大陸後的遭遇。事隔五十多年,這批已年過半百的的成員還在唱好中共那套黨國觀念,對害人極深的專制暴政毫無反思。當中成員包括了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新界工作部副主任張心永,及出現在司徒華回憶錄中、曾領導過他的中共地下黨員歐陽成潮。 

         在許穉人離港後接任《兒周》主編的,就是為逃避中共統治而來港的教育工作者劉惠瓊。在香港這塊自由土地上,她得以在兒童文學領域開展創作和事業。在一九六○年創辦了《兒童報》,成為香港第一份彩色兒童刊物,並組織過兒童劇團、兒童合唱團等,影響了無數在五、六十年代成長的香港兒童和青少年。後來她還開辦幼稚園,致力幼兒教育,退休後移居加拿大安享晚年。

         黃慶雲、許穉人和劉惠瓊都是香港兒童文學界的先鋒人物,但她們不同的信念和抉擇,改寫了她們的命運,也有很多人受著她們的影響而踏上不同的人生路。像黃慶雲和許穉人這樣年青時一心追求進步,最終被中共整得死去活來的人,不知凡幾,卻未能喚醒中共政權的徹底改革。  

           一九四九年的香港尚有英國勢力抵禦赤禍入侵,九七後,中共正式騎在港人頭上,昔日的滲透工作,已越趨轉化成明目張膽的「以法」干預!中共要全面操控香港的心不息,對香港下一代的洗腦工程也不會休止,為了保護下一代、為了香港的未來,香港人要繼續迎難而上。 

2017年9月首發


補充:當年曾在《新兒童》或《華僑日報兒童周刊》參與編務或撰稿的左翼作家,如謝家因、胡明樹、鷗外鷗、呂志澄等,在五十年代初也去了大陸,際遇同樣坎坷,在反右運動及文革中都受到很大衝擊。其中《新兒童》一名投稿人叫姜天鐸,據大陸的網頁資料,四十年代,青島有一名左翼學生名姜宏,又名姜天鐸,撰寫過不少兒童文學作品,是中共的地下黨員,1949年在內戰中死於瀋陽。

Wednesday, August 9, 2017

伍錦霞為何要轉行?
《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 (作者: 魏時煜/ 羅卡. 出版社: 中華書局.2016) ,181頁指:共產黨勝利後,大部份美國的粵劇演員紛紛回到中國,以致伍錦霞無法再在美國拍攝電影,要轉行經營餐館,這說法並不正確。

首先,在美國的粵劇演員紛紛回到中國(包括香港),是1946年至1948年之間的事,有報導可查,包括曹達華的明星家姐曹綺文和她的僑領丈夫梅友卓,是1946年到香港,並著手在九龍城籌辦友僑片場。另外,演員石燕子、黃超武、在美國土生土長、早期在三藩市拍粵語片的周坤玲等,都是在1947至1948年間到香港。而最令伍錦霞導演事業受影響的,是她的老拍檔黃鶴聲(即黃金印),以及美國大觀影片公司老闆趙樹燊(帶同未婚妻麗兒)也於1948年重返香港拍片,這些重要人材離開美國,才是伍錦霞無法繼續在美國攝製粵語片
的原因

美國僑領梅友卓1946年6月25日在香港接受工商日報的訪問說:"戰後華僑多望返國一行,一睹劫後家園,然因船期等等關係,如無特別理由,美政府未予批准返國。目前已申請登記回國之僑胞頗眾云。......."

可見1945年二戰結束後,留美華人已紛紛回國,不是等到中共上台才紛紛回國。請問有哪些粵劇演員在1949年中共上台後紛紛離開美國去中國?此書沒有資料提供。

要留意的是,上述從美國到香港的藝人,並沒有北上去大陸從事演藝工作,而是選擇在英國統治的香港發展,為什麼?大家心裡明白。當時執意到大陸的,都是同情或擁護中共,相信中共會為中國創造一個烏托邦而北上,並非主要著眼於「和平」或「短暫和平」。1950年10月,中共就捲入韓戰,1950至52年間,土改、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等政治運動先後登場,香港仍有粵劇演員如白駒榮,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等陸續北上,為的是支持或看好中共的革命理想。覺得那些政治運動都是革命所需,最終會帶來光明好景!!而這些人北上跟美國的伍錦霞不當導演開餐館並無關係。

此書第193頁有一段講述伍錦霞1950年到紐約開餐館的經過,說伍
錦霞在紐約找到一位老友叫寶寶,以及他的全體不會說英文的劇團,因共產黨的勝利而孤立無援,不能返鄉。為了幫助他們,伍錦霞便開了一間叫寶寶的餐館培訓他們就業。這描述就跟181頁指的"1949年後紛紛回到中國"的說法自相矛盾。這些人為何不能返鄉?為何要留在美國?

再說,如果中共上台後有真正的和平,何來大批大批中國難民湧來香港?沒有戰爭不等於就有和平。

趙樹燊的英文名

趙樹燊(Joseph Sunn Jue),廣東中山人,1904出生,自小隨父移民美國受教育成長,乃中國早期電影業的重要人物,稍知點海外華人歷史都知道,那時海外華人的英文姓名都是按移民的母語來譯音,不是按中共那套漢語拼音,而哪個是華人的姓,哪個是名,外國人往往混淆不清而有所出錯,好些不了解情況或不認真的研究者,竟然會把趙樹燊的英文全名錯弄成Joseph Sunn ,姓Sunn,豈非姓孫,姓生?明眼人一看就知Sunn 係趙樹燊的燊的譯音,Jue 才是他的趙姓,廣東中山話譯音,趙樹燊兒生Frank Jue 2006年 接受訪問談社區歷史時,就親口說出父親的名字是Joseph Sunn Jue,不是Joseph Sunn,由美籍華裔學者麥禮謙(Him Mark Lai)撰寫的華人歷史英文著作,提到趙樹燊的名字也是Joseph Sunn Jue。請不要再搞錯這重要人物的英文名。此錯誤見於《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一書(作者: 魏時煜/ 羅卡. 出版社: 中華書局.2016)